经过长年宣传,有些骗术已经很难让人上当。比如,一个神态憨厚的人手里拿着“刚从附近工地上挖出来的宝贝”问路人邮局怎么走时,没准会被人鄙视:太没创意了吧。再比如,一包钱突然从前面那个人的身上掉下落在地上,在大城市混过两天的人都知道,这是一场骗局的序幕。旧的骗术没“效益”了,骗子们就与时俱进想出不少新招。
本报上周三报道,一些网站冒用“深圳市消费者协会”和“罗湖区消费者协会”的名义发布虚假信息,诱导消费者购买手机、MP3、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。网上发布的商品价格低得离谱,骗子们解释说,他们是直销没有中间环节,再加上是网上销售节省了市场运作费,所以便宜。为打消人们的疑虑,骗子们宣称,他们已向消费者协会交了10万元保证金,如果顾客被骗或收到水货、假货,消费者协会可按“先行赔付制度”直接从10万元保证金里拨款赔付。这个骗局令不少人上当。报道称,一个标价900元的手机,有人花了4000元也没拿到手,而深圳的消费者保护权益组织出面称这是个连环陷阱。
高校本科的录取通知书竟然也有假,这个消息令人觉得新鲜。本报上周二报道,一名高考成绩只有497分的考生近日收到某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。省招生办负责人说,497分连专科第三批的A线都达不到,不可能被录取到本科。
很多骗子深知“人性的弱点”,有的“以天上的馅饼”为卖点吸引人上当,有的则假扮好心人、生意伙伴、上级领导等,趁人不备偷袭得手。本报上周二报道,两名“好心大姐”在一名小伙子的感谢声中把小伙子的银行卡掉了包;本报上周四报道,多名企业老板被自称是客户的一帮人骗了手机;本报上周二报道,一名骗子冒充银行监管部门的领导兜售假邮册,两个月内屡屡得手。
受骗的结果常常是物质上受损,当然还有郁闷。据说有人读书看报不断汲取知识,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上当。这话兴许有些道理。本报上周六报道,深圳口岸从未有“神户牛肉”报检入境纪录,因此深圳市场上的“神户牛肉”不是非法入境就是以假乱真。看了这篇报道,谁还会到餐厅点那贵得离谱的神户牛肉?
(缘头)